1. 紫微星座网首页
  2. 投稿

缺乏同理心的人是怎么形成的(可能是得了一种叫做“情绪识别障碍”的病)

每十个人中,就有一个人面临情绪识别障碍。最新研究显示,我们对身体的感知和对情绪的认知之间,存在一种重要联系。

缺乏同理心的人是怎么形成的(可能是得了一种叫做“情绪识别障碍”的病)

斯蒂芬结过两次婚。两个婚礼日,说过两遍“我愿意”。然而,没有哪一次婚姻,也没有任何一场恋爱,给他留下过幸福的回忆。

16岁那年,他在上护理预科时遇到第一任妻子。六年后,两人结婚。这场婚姻持续了三年。他说,她从始至终都不适合他。近二十年后的2009年,他通过一家约会网站,遇到了第二任妻子。他奋不顾身地投入恋爱,第二年,在双方家人的见证下,他们在英国谢菲尔德的婚姻登记处结婚,并开始在那儿生活。

缺乏同理心的人是怎么形成的(可能是得了一种叫做“情绪识别障碍”的病)

他摆出微笑,配合婚礼照片的拍摄,因为他知道,那是人之常情。但他说,“站在内心感受的角度,我出于必要而作出的那些情感回应,感觉都像是假的。我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后天习得的反应。跟大家一起乐呵呵的时候,我感觉像在说谎、在演戏。也确实如此,那就是说谎。”

幸福感并非困扰斯蒂芬的唯一情感。激动、羞耻、恶心、期待乃至爱意……他都感受不到。“我会有所感觉,但辨别不出它是什么感觉。”只有两种情感为他所熟悉,那就是恐惧和愤怒。

如此严重的情绪障碍有时涉及自闭症和心理变态,但这两种斯蒂芬都没有。去年,51岁的他终于得知,他所患的是一种罕见症状,名为“述情障碍”(alexithymia)。

什么是“述情障碍”

斯蒂芬第一次接触到“述情障碍”这一概念,是在苏·格哈特(Sue Gerhardt)的《爱的重要性》(Why Love Matters)一书中。“我在接受治疗时提起了它。然后,我们就开始讨论我的述情障碍问题。很显然,描述情绪的词我都知道。但能否跟相应的情绪对上,这又是另一回事……我以为,我就是不擅长讨论自己的感受,以及情感之类。但经过一年的治疗,我渐渐明白,当我讨论情感时,其实我并不清楚自己讨论的是什么。”

虽然名为“述情障碍”,但患者真正的问题不是情感描述无能,而是缺乏情感本身。尽管如此,也并非所有述情障碍者的体验都相同。有些人的情绪库中缺乏某些情绪,或有一些情绪失真。有的人能感觉到情绪产生,但不知是何种情绪,也许将忐忑不安解读为饥饿导致的腹痛。

令人意外的是,虽然这种症状鲜为人知,但研究显示,大约每十个人中,就有一个人落入述情障碍的范畴。新研究正在揭示其症结所在,它不仅有望为各类情绪障碍找到新奇疗法,而且还将解释一般人是如何感受情绪的。

“述情障碍“一词最早出现于1972年出版的一本书,其来源可以在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动力学文献中找到。如今,大多数学院派心理学家已不再青睐弗洛伊德学派的理念,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夫·博尔德(Geoff Bird)说,“我无意轻慢这些传统,不过在认知、神经、实验领域,已经没什么人真的热衷于弗洛伊德了。”

但当博尔德看到有关述情障碍的描述时,他觉得还挺有意思。“说实话,挺不可思议的。”对大多数人而言,“情绪不太激烈时,你会不太确定自己的感受,但情绪一激烈,你就知道它是什么了。”不过,不知为何,有的人就是无法判断。

自闭症和述情障碍

步入学术生涯之初,博尔德研究的是自闭症谱系障碍、同理心和情感意识。这些使他对述情障碍产生了兴趣,并在该领域开展研究。其中最早的一项研究,是用一份20个项目的检查清单,将述情障碍与同理心缺乏关联起来。如果你无法像常人一样感受自己的情感,那你自然也就无法同情他人的感受。

但促使博尔德研究述情障碍的真正缘由,是他与自闭症人群的接触。“人们有一种观念,认为自闭症患者没有同理心。这是胡说八道。你一见自闭症患者就明白了。”

在一个系列的研究中,博尔德发现,自闭症人群中,大约一半人存在述情障碍——存在情感与同理心障碍的是这部分人,其余则不然。换言之,情感类障碍为述情障碍患者所固有,与自闭症没有必然联系。

博尔德正在积极宣扬这一观念。谈到一位自闭症研究的志愿者时,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情,这位自闭症患者不存在述情障碍。“有个可爱的小伙子,智商高得都测不到值——厉害到这种程度。他找不到长期工作,但报名去一家护理院做志愿者,因为他想用自己的时间,做点有意义的事。院方却说,‘噢,因为你被确诊患有自闭症,你没有同理心,所以不能照看老年人。’这太荒唐了。”

自此,博尔德开展了一系列研究,探索自闭症语境外的述情障碍。比如他发现,述情障碍患者可以识别人脸,也可以分辨照片里的人是在微笑还是皱眉。“但有几个严重的患者,他们虽然能区分微笑和皱眉,但不明白它们是什么意思。这就比较奇怪了。”

在博尔德遇到的述情障碍者中,很多人都是从别人口中,知道自己不太一样;也有人很早就自己发觉了。“我猜,这有点像是色盲,别人老说这个红那个蓝,于是你渐渐意识到,你错过了某种人类体验。”

除了完善述情障碍的描述之外,博尔德和同事们还深挖了述情障碍的含义,找出其中的循环论证——斯蒂芬存在情感问题,因为他有述情障碍,而述情障碍的特征又是情感问题——并将这种论证彻底驳倒。

“广泛性内感缺陷”

某些情况下,比如告诉某人“我爱你”时,斯蒂芬能从理论上作出判断,知道那是高度情绪化的,并能感觉到身体发生了变化。“我感觉心跳加快,肾上腺素飙升,但对我来说,这种感受每每让我害怕。我不知道如何反应。我要么想逃跑,要么想以激烈的言辞对抗。”

恐惧和愤怒——以及困惑——这些他能理解。“其他感觉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……你就是觉得‘呃……不舒服,不太对劲。’”

丽贝卡·布鲁尔(Rebecca Bewer)曾是博尔德的学生,现任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讲师。她认为,这说得通。“述情障碍者通常知道他们在经历某种情绪,但不知道是何种情绪。”她分析道。“这就意味着,他们依然会抑郁,或许是因为他们无法区分不同的负面情绪,也难以辨认积极情绪。与焦虑感类似,人们体会到一种心跳加速的情绪反应——也许是激动使然——但不清楚该如何解读,于是对身体的变化惊慌失措。”

察觉身体内部变化的能力——从心跳加速到血流转移,从尿急到肺部扩张,这些被称为“内感”,是你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感知。

不同的情感对应不同的身体变化。比如愤怒时,心跳加快,血涌到脸部,拳头紧攥。恐惧时,心跳也会加快,但脸部失血变白。人们通常认为,这些改变并不专属于某种情感,情境也很重要:如果看到蜘蛛时,你心跳加快,你会知道这是恐惧,而不是性兴奋。

博尔德、布鲁尔等人发现,述情障碍者在产生、察觉或解读身体内部的变化时,能力存在欠缺,或是完全缺失。这些人的智商处在正常范围内,他们像其他任何人一样知道,自己心跳加速是因为看到蜘蛛,而不是其他原因。但是,要么他们的脑部没有触发相应的身体变化,形成情绪体验,要么是其他脑区无法适当地读取这些信号。

2016年,博尔德、布鲁尔和伦敦城市大学的理查德·库克(Richard Cook)联手,发表了一份研究论文,将述情障碍描述为“广泛性内感缺陷”。它为这些人群的情感问题提供了一个解释,但实际上也是一份宣言,提出这样一种观念:人对各种身体信号的知觉对于情绪体验来说非常重要。

在日常用语中,这种观念就已得到表达:道歉要真诚,就得说“真心感到”(heartfelt)。要是真爱某人,就得说“全心全意”(all your heart)。盛怒之时,血脉就会偾张(blood boils)。焦虑时,心里会七上八下(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,据信是血液流出消化系统所致)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