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紫微星座网首页
  2. 命理

甲午年是哪一年(甲午年是哪一年怎么算)

甲午年是哪一年(甲午年是哪一年怎么算)-1

平静的海面,蔚蓝的海水,晚霞将逝的瞬间,那海天一色的一幕,美不胜收!可就在这平静的海面之下,沉淀了多少历史的往事,1894年,中日之间的甲午之战就是其中之一。从这场中日甲午之战开始,“甲午”之年,被中华民族赋予了特殊含义。

1894年那场中日甲午战争,至今使很多中国人羞于启齿,不愿言及。它在中国近代史记忆中重重写下了一个“败”字,愤愤烙下了一个“耻”字。如今,甲午战争已经过去百余年,但关于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,流传着许多说法,比如清朝给海军的钱不够,没买新舰艇,没有买最好的炮弹,清朝实力不如日本,等等。

那么,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帝国究竟为什么在同被称为“蕞尔小国”的日本的较量中,败得如此匪夷所思?不可否认,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战,是一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征服战,但在战争中,日方把“间谍”情报手段发挥得淋漓精致,也是日本赢得这场战争所不可小视的一个因素。

甲午年是哪一年(甲午年是哪一年怎么算)-2

早在两国开战之前,面对一直以“小日本、大中国”的轻佻心态看待日本的大清王朝,日本人就脚踏实地的认真研究当时的清朝统治。在开战前夕,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在往国内发报时,被日本电报局轻易盗取了密电码,而清政府还截然不知,就因情报被窃,导致清廷大量军事情报被日军截获,使日方对清军水师的部署了如指掌,以至于日本海军与北洋水师在火炮、吨位上尽管势均力敌,但日军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,以优势兵力击败中国的舰队。

甲午年是哪一年(甲午年是哪一年怎么算)-3

在甲午战争结束后的马关谈判期间,李鸿章与清廷来往的密电,甚至赔偿军费的谈判低价,也全部被日方破译,导致谈判桌上处处被动。谍报,使这场看似势均力敌的战争从一开始时,日本就已拥有了相当的胜算。更可怕的是,日本这种“谍战”大多数来自日本民间而非官方。

早在两国开展之前,日本就有数以千计的年轻公民,自费来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。这些年轻的谍报人员,化装成拖着辫子的中国人,进行艰苦卓绝的实地调查,他们足迹甚至遍及西藏和新疆等边远地区,这些人对中国的了解,比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更深地吃透了中国国情,他们收集情报,源源不断地为日军提供中方情况,使日军在这场战争中占尽上风。

在这场战争中,日本政府把侵略思想灌输到国民脑中,全民皆兵,举一国之力,取得了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。甲午战争的胜利刺激日本更沉迷于对外侵略,甚至于将整个国家变成一部疯狂的战争机器,把国民推向了军国主义侵略的不归路。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自食其果,落得个惨败的结局。“二战”中日本的惨败,证明了狼子野心,一味不择手段的侵略之路,充其量只是一场赌博,是难以使一个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。

甲午年是哪一年(甲午年是哪一年怎么算)-4

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,偏安于一禺,“夜郎自大”的心态,对资本主义因素的藐视等原因,使大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。甲午之殇,马关之辱,使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达到了顶峰,之后的一个甲子,中国陷入苦难的深渊。1894年的甲午之战,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转折。此后,中华民族在陷入丧权辱国之痛中猛醒,进行百年复兴的奋斗。康有为、梁启超力主光绪皇帝,效仿日本明治维新,进行了变法图存的戊戌变法,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,张謇也来个“实业救国”,这些为以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。

也正因为这段历史,甲午年成为对中国人具有特殊含义的年份。1954,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甲午年,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。新中国的成立,洗刷了近百年的耻辱,中国人民站起来,扬眉吐气。2014,改革开放之后的甲午年,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,中国义无反顾地走在了崛起的道路上,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,使中国越来越接近于实现民族复兴、国家崛起的伟大目标,逐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。

甲午年是哪一年(甲午年是哪一年怎么算)-5

随着2012年中国航母“辽宁”舰的首次试航,中华民族构建“海洋强国”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。没有近代屈辱的失败和痛苦的反思,就没有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历史不会忘记甲午的海战风云,中华民族将铭记1894。

回顾中华民族100多年苦难辉煌式的探索,为的是彻底洗刷甲午战争耻辱,为的是实现复兴梦、强军梦。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战,我们一败涂地,但短时之剧痛,换来了长久的复兴之心和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,那段历史,我们败于一时,胜在一世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